热搜:新生儿科    鼻炎     临床科室     妇产科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 >> 健康知识  >> 查看详情
详细内容

2022全国爱耳日主题︱关爱听力健康 聆听精彩未来

 2022年3月3日,是第23个全国“爱耳日”。我国有听力障碍人数超过5000万,听力言语残疾者约有2700万,每年将新增约3万。听力残疾严重损害人的听觉言语功能,影响人的身心健康、生活质量,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。有效预防听力残疾,从源头上避免听力残疾的发生,为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。“关爱听力健康,聆听精彩未来”成为今年爱耳日宣传的主题。

听力下降的危害
1.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。2. 影响人际交流、职业发展。3. 增加安全风险隐患。4. 增加罹患抑郁、焦虑,老人痴呆等疾病的风险。

如何判断自己的听力存在问题
1.可以听到声音,但总是听不清楚。2. 沟通时需要别人重复一些内容。3. 电视、电脑、手机等设备音量设置的声音比别人大。4. 感觉耳朵里面总有声音,如嗡嗡声、电流声。


检查与治疗
如果怀疑听力下降,首先需要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进行外耳检查。初步排查外耳道是否有异物堵塞,细菌感染,并评估鼓膜情况。之后进行听力学相关检查,包括中耳分析检查、纯音听力检查,必要时进行听觉诱发电位检查。
最后,结合病史,根据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,进行下一步的治疗。

易导致听力下降的原因
导致听力下降的因素很多,常见的是遗传因素、噪声暴露、耳毒性药物、感染炎症(病毒或细菌感染)、耵聍栓塞、肿瘤、外伤以及先天性原因等。病因不同,出现的听力下降的性质和程度也不同。国际卫生组织将听力损失分为6级:正常:平均听力损失≤25分贝。轻度听力损失:平均听力损失介于26-40分贝,正常对话不受影响,难以听清细小的声音。中度听力损失:平均听力损失介于41-55分贝,正常对话出现困难,在噪声环境下表现更为突出。中重度听力损失:平均听力损失介于56-70分贝,需要别人大声说话才能听到,言语分辨能力下降。重度听力损失:平均听力损失71-90分贝,需要别人贴耳很大声说话才能听到。极重度听力损失:平均听力损失≥90分贝,别人很大声说话也听不清楚。

爱耳小知识
1.避免噪音
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、车辆喧闹、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,会使听觉疲劳、听力减退、出现耳鸣,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。长期在噪声强的环境中工作者,应佩戴防护耳罩。经常戴耳机听音乐的人应掌握"60-60"原则,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%,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,耳机最好选头戴式。
2.勿掏耳朵
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,通常是下巴一活动就连动外耳道,自然就会排到耳外。经常用耳勺、火柴棒掏耳朵,很容易损外伤耳道皮肤,把细菌带进耳道,还可能弄坏鼓膜。如果痒得难受,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,或用棉签轻轻擦。
3.谨慎用药
尽量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,如庆大霉素、链霉素、卡那霉素、新霉素、奎宁类药物,阿司匹林类等,对有家族性中毒史的和肾功能障碍的患者,应禁用耳毒性药物。在必须应用耳毒性药物时也应慎重。此外,对于应用氨基甙类抗生素的病人,最好定期检测血清抗生素水平及听力情况,出现耳鸣时患者应立即就医。
4.正确擤鼻
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是,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,用另一侧将鼻涕向外擤出,然后用相同方法再擤另一侧。
5.耳部保健
尽量避免感冒,保持良好的情绪,戒烟忌酒,多食富含钙、磷的食品如豆制品、蛋类及蔬菜、水果等,积极治疗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糖尿病、动脉硬化等原发病。连续熬夜或长时间情绪低落、精神过度紧张,要调整和休息。
6.及时就诊
孩子看电视时若声音较前要大得多,或者突然发生耳鸣、耳聋、耳痛、耳内流水等,应立刻去耳科就诊,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。
7.助听器
药物治疗效果差或老年性耳聋患者,应根据医生建议尽早选配合适的助听器,保持听中枢的声音刺激,不仅提高生活质量,更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社会生活。